【作者】韦焱
【机构】西安友好医院乳腺科临床科研小组
【关键词】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;乳腺囊肿;效果观察
【摘要】目的 探讨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乳腺囊肿的临床效果。方法 选取我院乳腺科2015年9月~2017年9月就诊的乳腺囊肿患者80例,按患者自主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。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抽液治疗,观察组患者行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,对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。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.1%,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.5%,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 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乳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更确切,安全性更高,更能被患者所接受,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。
乳腺囊肿分为单纯囊肿和积乳囊肿。这两种类型都是较为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。传统治疗乳腺囊肿以切除为主,但乳腺囊肿一般为育龄女性,切除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和瘢痕遗留,影响女性乳房的美观性,导致切除手术临床应用受限。本组研究通过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囊肿患者,旨在分析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乳腺囊肿的临床效果,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。
1.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乳腺科2016年9月~2017年9月就诊的乳腺囊肿患者80例,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超声检查确诊为单纯性乳腺囊肿。所有患者均为女性,年龄在23~57岁,平均年龄(36.4±2.9)岁;其中未婚14例,已婚66例;左侧32例,右侧48例;所有患者均为单发性囊肿,临床表现为经前乳腺胀痛,可触及囊肿位于乳腺周边,表面光滑。囊肿直径11~45mm,平均(23.5±2.3)mm;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,两组患者年龄、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1.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检查,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完全知情同意,已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。 对照组行单纯抽液治疗,患者取仰卧位,双臂适度外展充分暴露患侧乳房。常规络合碘局部消毒、铺孔巾,用0.75%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,术者一手持消毒探头,定位于囊肿处,另一手持穿刺针(10ml 一次性注射器)在彩超引导下进行穿刺,针尖达囊肿时保持一定负压刺入囊肿,尽量抽尽囊液,抽取液行细胞学检查排除恶变。抽吸完毕后常规退出枕头并按压包扎。 观察组行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,患者患者取仰卧位,双臂适度外展充分暴露患侧乳房,通过EUB磁定位智能系统,扫描确定病灶部位、大小、良恶等信息,构建囊肿组织的四维动态图像,标出需要治疗的定向点。在智能定位引导下,将细微穿刺针介入病灶组织内,吸出囊液并注入含有细胞凋亡诱导因子的药液,退针后按压针眼,使用输液贴黏贴创口。患者3个月后到院彩超复查。
1.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并进行疗效观察。治愈:未触及肿块,B超检查囊肿完全消失。有效:可触及肿块,B超检查囊肿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%以上。无效:可触及肿块,B超检查囊肿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%以下或无变化。总有效率=(治愈+有效)/总例数×100%。
1.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.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,计量资料采±s表示,行采用t检验。计数资料行检验比较,p<0.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2.结果
对照组行单纯抽液治疗,总有效率为81.1%,观察组行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,总有效率为96.5%;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,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.
3.讨论
乳腺囊肿在育龄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,是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,主要由内分泌失调致乳腺组织异常增生。临床资料显示我国乳腺囊肿发病率约占整体乳腺疾病的3%~7%,其恶变率为0.2%~2.2%。
乳腺囊肿患者多因不同病变类型及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,患者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,并且常在经前发生明显疼痛,经后则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,门诊及超声下乳腺囊肿多表现为边界不清,存在明显压痛,并且积液多为浆液性。常规手术切除不仅医源性创伤较大,同时受囊肿的限制常难以完全清除囊肿组织,术后复发率较高,并且切除手术遗留瘢痕组织影响美观,女性患者难以接受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,我国微创手术技术得到了巨大进步,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已经代替了常规手术治疗乳腺囊肿。该疗法具有无创、快捷、方便、安全性高、经济性高的优点,对病灶定位准确,而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乳腺囊肿更易被女性患者所接受,并且微创治疗不遗留任何瘢痕,不影响乳房整体美观性,能够彻底根除囊肿,降低乳腺囊肿复发率。
综上所述,AIF磁定位超微创疗法治疗乳腺囊肿的临床效果确切,治疗总有效率及手术安全性较高,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。
参考文献
[1]沈镇宙,邵志敏.乳腺病变学[M].北京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5:138-139
[2]李树玲.乳腺病变学[M].北京: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2007:73-74,76
[3]宋文文.探讨彩超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.中国医学创新,2012,9(12):90-91